2009-10-30

住滿人的村

文/ Jeanny

最近村裡好熱鬧,除了史上駐村最久而且堅持不騎馬的第三季藝術家加恩之外,第四季大致到齊了,村裡滿滿的住了八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,每天除了在樓梯間聽見各國口音的交談聲此起彼落,更有趣的是聽他們談論彼此的鄰居。

台灣琵琶獨奏家駱昭勻在駐村期間嘗試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,積極連絡之下,彷彿成了第四季藝術家召集人,常常帶著來自澳洲的 Julie 以及阿根廷視覺藝術家 Florencia 到處玩。有一次聽見她們話語中出現 "that two little aliens",原來是兩位來自立陶宛的藝術家 Paulius Kilbauskas & Sigitas Staniunas 名字實在太拗口,加上口音稍重,偷偷被村民當成外星人了!就連總是眼神真摯態度優雅的法國短片藝術家 Lorenzo 都輕聲問我們,隔壁房間立陶宛人常常發出碰碰聲,難道在打架嗎?計劃結合聲音裝置與視覺藝術的這兩位立陶宛代表,可說是第四季的神秘隱藏版人物呀!

除了山下這一群微妙互動的可愛藝術家,現在草山上還住著一個來自義大利的 Carlotta,由於年事稍長,我們私底下總是親切地喚她義大利阿嬤,一開始還擔心她會不會不適應冬天山上濕冷的天氣,討論是否要多搬床被子毯子上去給她呢。

住滿人的村讓即將到來的冬天變得不那麼冷冽,甚至因為期待今年 12/5~12/6 的冬季開放工作室而開始熱血沸騰了,希望到時候看到你們來玩,泡泡藝術 "SPA"!

了解更多關於駐村藝術家

2009-10-23

第一份驚喜

我想,藝術村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大概就是人情味了。

有的國外藝術家經過幾個月的駐村後毅然決然留在台灣發展,或是回國後百般探詢可以回到台灣的機會。回到台灣的他們一定不忘來到藝術村,和當初招待他們的可愛村民們打個招呼。

來到藝術村的第一天就是個驚喜,怎麼會不愛上這個地方呢?這次就來說說藝術村的第一份驚喜,也就是編舞家Amanda Philip暱稱為my little tavvy bag的黃色書包。

藝術家到達之前,我們必須拿這塊簍空的金屬板子,用黑色噴漆將藝術村字樣噴在特製黃色書包上。

這塊金屬板子因為用了很久,不太平整,必須壓住前端使之與布料密合,才不會噴出擴散不清的文字。噴到下一個字時,固定的地方一邊要跟著移動,一邊要小心手別被噴黑了。

我們總是會幫各自負責接待的藝術家噴一個書包,再放入一封歡迎信、台北市地圖、捷運地圖、藝術村週邊地圖和一張緊急連絡電話表。希望他們能夠放心探索台北這個充滿活力與驚喜的城市。

這就是成品!
裡面滿滿的是我們對藝術家到來時刻的期待和歡迎喔!
(噴完才發現TAIPEI的E變成F了! 因為金屬板子噴太多次堵塞了!)

2009-10-16

同樂


文/ Jeanny
藝術村除了擁有「無法預測,正在發生」的獨特體質外,「藝術家就在你身邊」也是藝術村可愛之處。大多時候走進展場,只見作品不見創作者;看場表演,好奇幕後過程。在藝術村,你會首先認識藝術家,陪他們走一段過程,然後才與他們一起欣慰看著成果閃閃發光。

隨著藝術村夏日舞蹈季以及與三十舞蹈劇場合作機會而來的Amy Rubin & Colin Epstein 自八月起進駐藝術村,Colin總是把水餃說成睡覺,最後乾脆點鍋貼比較保險;Amy看來總是充滿喜悅,彷彿喜歡這世界的一切。渾身散發可愛氛圍的兩人與台灣舞者蔡晴丞受邀至關渡藝術節演出,再符合Joy這個主題也不過了。兩個月來總聽到他們要去北藝大排練,那天 Amy還說他們的表演需要雨鞋,不知道葫蘆裡賣甚麼藥。

直到10/11演出當天,所有觀眾在水舞台的池邊靜靜等候,活潑欣喜的音樂響起,Colin, Amy以及晴丞一瞬間輕快舞到觀眾身邊,三人各據池邊一點,好像在和朋友玩捉迷藏。

那天的天空有點陰,空氣微涼,三位舞者一身白,你可以由他們每一個動作及表情深刻感受 " A Joy That Brings Us Together" 他們身上散發出的可愛喜悅為這個陰天帶來一股很舒服的氣氛。Colin在舞台前方樓梯上上下下,一如他平常頑皮形象;Amy 彷彿跟Colin捉迷藏,在舞台左方玩(舞)得不亦樂乎;右手邊是晴承,接過Colin手中無形的球,白色裙襬隨著她的肢體恣意擺動。



趁Amy舞得起勁,Colin變出一雙雨鞋,悄悄穿上踏入水池中,漫步來到Amy 與晴丞之間,三人在池中有默契地舞動。最後他們來到水池前方舞台,脫去雨鞋坐在池邊,彷彿三個正嬉鬧的可愛孩子。下一瞬間他們巧妙變換位置,三人肢體在舞台上合縱連橫,為這支舞劃下完美句點。





看完這場表演,彷彿隨著Jack Johnson "We're Going To Be Friends" 與每個人成為了朋友,帶著滿心喜悅的觀眾散去後,水舞台又恢復平靜的樣貌,荷葉隨風搖。

2009-10-02

茱莉眼中的欣喜


文/ Jeanny
Julie手中拿著一張印上斗大印刷體「欣喜」的紙,對照著地上以碗排列出來的半成品,認真地向我確認「欣」左上那一撇彎曲角度正不正確,是否看得出來那是中文「欣」。我用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回答,覺得她認真得可愛。然後我明白了,對使用中文的我們而言,
辨識中文字體如此自然,即使草書也不至於有困難,直到Julie對那一撇彎曲角度的執著我才真正體會,對外國人而言,中文字體不是能輕易閱讀的字,是一幅幅讓他們以為一個彎曲角度即會改變意思的複雜圖像。



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Julie Bartholomew受邀至關渡藝術節展覽,作品「欣喜」
將於10/03~10/25在關渡美術館二樓展出。Julie 針對台灣特色小吃,配合二樓展場既有佈置,創造出一件由內而外充滿繽紛欣喜的地景裝置。

Julie曾在北京、上海、景德鎮實驗工廠及東京駐村,關懷全球化議題的她,希望於駐村期間
繼續完成她2007年起在北京開始的「消失的地面」(Vanishing Ground)計畫,藉此審視快速擴張的消費主義對文化帶來的影響。希望在駐台北的三個月中,由欣喜小吃跨出第一步,尋找一種解釋台灣當地文化現象的方式,十一月初我們百里廳相見。